〜歷史〜

為本市根基的宜野灣間切(間切為琉球王國時代,劃分行政區域的單位名稱),是於1671年(康熙10年)時,自浦添間切將我如古、宜野灣、神山、嘉數、謝名具志川(大山)、大謝名、宇地泊、喜友名、新城、伊佐等10個村落編入其中,再從中城間切將野嵩、普天間,接著從北谷間切將安仁屋等各個村落編入,除此之外還更進一步新設了真志喜,最後以此14個村落設立而成。

 1879年(明治12年)廢藩置縣後,中頭役所在宜野灣設置了字宜野灣,並在普天間設立了縣立農事試驗場。再著,加上中頭郡教育部會屢次在宜野灣召開等事件,使宜野灣作為本島中部的政治、經濟、教育中心,呈現出蓬勃發展的一面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,本市也遭受到毀滅性的戰爭災情,野嵩地區因倖免於被燒毀的命運,成為周邊區域的人民收容所,也成了宜野灣戰後復興的中心據點。另一方面,從戰爭期間一直到戰後,市區的主要部分被接收作為美軍基地,故加強了其基地城市的特性。此外,以普天間為中心的都市化發展進步,於1962年(昭和37年)7月1日實施市制,新生的「宜野灣市」就此誕生。

市制實施後,由於美軍基地依舊座落在市區中央區域,因此市區的大街小巷便沿著國、縣道發展成甜甜圈狀,呈現出十分特殊的景象。近年來,隨著那霸市向外拓展的範圍擴大,市區化亦持續發展進步中。再者,沖繩國際大學、琉球大學皆建校於此,且沖繩會議中心亦規劃的十分完善,宜野灣市擔負著部分縣內高度化的都市機能,持續扮演著重要區域的角色。

 

打造都市的基本方針

未來都市圖像

由市民當家的「核心」都市—宜野灣

※所謂的「Netate」(ねたて),是出現在古歌謠集「Omorososhi」(おもろそうし)裡的詞彙,自古琉球時代起便指「事物的根源」、「共同體的核心」以及「政務的中心地」等意。

  1. 與市民攜手邁進,相互牽動的都市
  2. 充滿創意點子的活力都市
  3. 能安心長住的都市
  4. 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都市
  5. 和諧發展的都市